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沿江种植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沿江种植业产业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长江经济带4+1工程指什么?
长江经济带4+1工程是指扎扎实实推进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
一是推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
二是推动化工污染治理。召开
三是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四是推动船舶污染治理。
五是推动尾矿库污染治理。
怎么看待,明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还有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代的农业是小农经济闭塞的,明末海外的玉米、番薯已经传到了国内,可惜并未引起重视以至于缺粮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颠覆了王朝。
由于朱元璋极度鄙视商人明代的商业是畸形的,商税极低,商人居于“士农工商”之末,商业是由官商及走私两种形态存在的,病态畸形的繁荣,政府并没有在商业税收上获利甚至逐步萎缩最后政府财政破产。
明代的手工业是及其发达的,虽说政府规定了匠户一定范围内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贸易的推动还是有不断的创新,《天工开物》当中就记载了很多,明末江南已经具备了很多工厂的雏形。
海外贸易由于朱元璋的禁海政策远远不能和两宋时期比,也是由民间走私商人主导的,瓷器、丝绸、茶叶风靡欧洲,使明朝成为了白银净流入国引发了“银贱铜贵”造成了通货膨胀,耕地植桑也使得粮价大幅上升加剧了明末天灾时的缺粮状态。
谢谢邀请。
先回答问题:明朝的农业是传统农业的最好水平(科技、工艺和种植面积)。由于农业的发达,形成了富余的耕种土地,还产生了商业耕种;农业的进步也产生了多余的劳动力,就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良好的手工业和商业,加上世界一流的航海技艺,海外贸易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高寿仙教授所著的《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中记载:
“万历末期耕地增至916万顷,人口约1.91亿人。明代将近90%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总体城市化率与宋代相比无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达的江南等地,明代后期城市化水平则达到较高程度。”
耕地和城市化率这两个数据我给大家一个参考值,民国的版图是要高于明朝的,民国末年的耕地约14.1亿亩,换算成顷(注意顷和公顷的区别)1410万顷,而民国末年人口城市化率在10.64%左右。
“明代后期江南的亩产量,比宋代大约增加了50%以上。明代中后期,农业形成了一种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
从上述记载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农业确实发达,对手工业及商业的推动极大。至于明朝的海外贸易,那就不得不提郑和。
郑和下西洋,极大的推动了航海业,带去的东西,不管是作为礼物还是作为交易,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对外的海洋贸易。那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向是东北亚及东南亚,然后再经东南亚转运至西亚和欧洲。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明朝后期海盗猖獗的原因。
送你个问题以外的东西。
虽然海外贸易很繁荣,但它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反哺有限。这是由于这块贸易主要是被皇家控制,也就是那些制造局,主要的利润均被皇家拿走,而没有用于再投资再生产。
(一字一段皆不易,喜欢请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沿江种植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沿江种植业产业发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