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四川的种植业现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四川的种植业现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川农业历史?
春秋时期出现的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其辖成都平原及其附近丘陵地区。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均宜于农业耕种。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农具和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穿牛鼻环,并据此推断出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春秋时期,我国已有铁农具.铁犁对提高工作效率和耕作质量有重大作用,但铁犁所需动力较大,人力难以承担,使用畜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牛体壮力足,是用于耕作的理想畜力,但牛发起脾气来很厉害,不好驾驭.先民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牛鼻骨是控制牛的关键部位,只要把铜环穿在牛鼻骨上,牛就会乖乖听使唤.人能够驾驭牛了,在战国时期驾驭牛的最重要用途莫过于耕田了.
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牛耕技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
牛耕技术开始是单辕犁(驾二牛),后来又有双辕犁(驾一牛).除了一牛挽犁和二牛挽犁之外,耕种后的覆土填埋及平田碎土,均用畜力完成,这就是牛拉“耙”,又称“耢”.“耙”一面有齿可碎土,翻面即可耱地,埋压种子,使田地平整.至今农村仍在使用.
《四川农业》创刊于1934年,月刊,属于农业刊物,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和四川农业编辑委员会编辑,四川中心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科发行,场址位于重庆磁器口。
现存1934年第1卷12期、1935年第2卷第1期至第6期、1937-1938年第3卷第1期至第3期,1935年6月出版第18期时,四川省政府改组,建设学院经费无着停刊达两年之久,1937年12月1日重新复刊,出版自第3卷第1期起,1938年5月因经费困难再次停刊
近年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好吗?就业前景如何?
专业很好,就业前景也不错。
四川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就业前景人们都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是这个冷门专业解冻的好时机。
可近几年来,生物科学屡次成为红牌专业,因为国内的生物行业还未 成熟,医药行业仍是化学专业主导,所以本科生毕业基本找不到好工 作,想做科研的话就要做好考研考博的准备。其次,转行率极高,毕 业后做什么的都有。在这条路上,有太多中途放弃的人。
四川农业大学建校史?
1931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原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部分)改建为四川省立农学院
1935年四川省立农学院撤销,并入国立四川大学
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原四川省立农学院)改建为四川农学院
1971年四川农学院停办
1974年四川农学院复办
1976年四川林学院(部分师资)并入四川农学院
1981年南充地区农学院(部分专业)并入四川农学院
1985年四川农学院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2002年四川省林业学校并入四川农业大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川的种植业现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川的种植业现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