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央远海渔业气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央远海渔业气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航海天气预报哪个准?
《风云一号》航海天气预报比较准确。
因为它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利用卫星云图等然后使用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航海空气变化,还是很准确的
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一般获取海上天气预报是通过气象台网站或者沿海电视台预报获取的,市面上有的海洋天气预报软件也是在这些数据基础上进行加工的,个人认为海上通气象预报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它用图片+文字结合方式展示。
天气网(www.tianqi.com)提供海洋天气预报,包括中国海洋一周天气预报查询,近海及远海天气情况查询,为海上作业人员提供最准确及时预报。
100吨的船能过大洋?
应该没有这种可能性。
我当船长的时候,第一艘船是一艘400马力的拖船。排水量200吨,长28米,宽5.6米,吃水2.3米(前2.2米,后2.4米),抗风力6级,最大实际抗过10级风。自持力只有一个星期,跑不了远海。
如果是100吨的船,肯定还要小,吃水更浅,抗风力更弱,根本就没有远洋航行的能力。
军舰的锚链有多长?在深海的时候,船锚也可以触到海底吗?
大学有个同学是船员,在货轮上搞维护的,大学毕业就招去了,工资很高,当时还很羡慕!在吃饭的时候专门问过他这方面的问题:“深海几千米深,下锚是不是就让锚悬在水里?停船下锚卡在岩石里拉不起来怎么办?”
虽然不是军舰,但是对于船锚其实都是一样的,也有一些借鉴意义!他的回答和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停船不一定就要抛锚的,一般港口外才有固定的锚位,这些都是探测好的,在海图上有标注。抛锚前先和港口沟通,同意后才能下锚停船。锚区的选择都在浅水区,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
对于船锚来说,不同吨位的船锚和锚链的大小不一样,像航母这种大舰都是2个船锚的。锚链的长度以节为单位,一节27.5米,一般10节、11节左右,一共才300米左右。通常水深25米就算深水抛锚,超过50米就算超深水抛锚,在水深100米上下就不可以直接抛锚,下锚和起锚的方式如下图:
图:船锚的下锚和收锚的的过程,但是有一些错误,船锚要让船停下不光是锚抓海底,其实铁链子很重的,主要靠船锚和铁链拖底来维持船稳定性
至于大洋中间几百上千米,甚至几千最深上万多米地方,怎么办?答案更简单,根本就不用下锚,那么大洋中间要停船怎么办?答案会让你失望的,直接关机停车,让船在大洋中飘着就是了,飘几公里远根本不是事!如果要保证船不能乱跑,那就慢车航行!美国航母不也要时不时得停下来组织一下活动吗?比如让船员们尽情的洗个洗个海水澡!
如果不在锚地,又在浅水区或者暗礁区,需要停船又怎么办?难道还不下锚停船吗?答案是不能下锚,因为海底是不可知的,随便下锚有风险。比如锚真的就卡在岩石缝里拖不起了怎么办?丢弃的话半年的利润可就没有了。如果运气实在不够好,勾住了海底光缆,这卖了大船也不够赔,在这些区域只能采取慢车航行!
如果海航遇到台风了呢?首先就是要关注天气预报,尽量的躲开!但有时候“台风”不听话会改变风向的,躲不开了呢?那么就调整航向顶风慢车航行,不能让船的侧面受风,这样在颠簸的海面非常危险!
军舰就不清楚了,不过一般的船也就1000到2000米左右已经是极限了(1000米或以上的大部分都是钢丝锚),再长收锚的时候,起锚机是吃不消的。超负荷运转爆油管的比比皆是。再说太长的话,成本毕竟摆在那嘛。也不一定拽得住船只,如果锚勾到礁石的无法起上来的话,也只有抛弃锚和链。一般远洋渔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上抛锚是不会抛链锚的,抛的是水锚,原理有点像降落伞的原理(但是还是有区别的),不过大很多。也不是原地不动,有水锚的情况下,一天漂走几节是没事的,也是在可控范围内。如果遇到超大风浪(当然没有达到台风级别)是不抛锚的,直接开船用船头顶浪,发动机超负荷运转,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加油工(极个别船有四管轮)是24小时在机舱轮流巡视不出来的,吃饭都是轮替或厨师送饭下去。走两节被浪推回来三四节都是常有的事。驾驶室都是所有人轮班执勤,3个人一组。剩下的只能交给老天爷了。
军舰泊锚的目的是在海面上“扎稳脚跟”、避免在停止状态下作业时因舰体摇动而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只要确保军舰能够平稳地在海面上停泊,就能够达到泊锚的效果。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虽然军舰的舰体内部空间有限、同时锚链的重量并不轻、设置过长也容易导致舰体配种失稳,但目前军舰上的锚链长度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需求。目前驱逐舰级别的军舰普遍具有超过300米的锚链、而巡洋舰的锚链能达到400米、重型航母的锚链甚至能超过500米,但通常情况下军舰的任务海域水深基本不会超过300米,因此军舰的绝大多数任务海域水深都不会超过锚链长度,锚链的长度通常来说是够用的。
而在远离陆地的远洋深海海域,通常情况下军舰又不会进行泊锚作业。而且,军舰在航行前都非常注意任务海域的天气状况,在高海况、难以在海面停稳的状况下不会穿越任务海域,或选择海况较低的海域绕行。若需要在水深超过锚链长度的高海况海域停泊,可使用浮锚来增强在海面上的稳定能力、减少横向摇动,而在低海况情况下军舰可利用自身的抗浪性和减摇设计(如舰底的减摇鳍等)来避免舰体摇动。
需要注意的是,军舰自身的减摇设计和浮锚并不能完全替代锚链,虽然锚链收放时间比较长、且适用海域有限制,但其为军舰所提供的稳定性并非其他手段所能相比,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军舰仍然会尽量采用泊锚来提供稳定性。
太平洋海底平均3900多米,最深处1.1万多米,军舰根据任务航程需要携带几十百米的锚链,不会把舰体宝贵的空间用来存放几千米的锚链,也没有这个必要。
航行计划确定了每天的航向、航程,只有找到安全、补给便利的锚地,才会抛锚停航
回顾人类航海历史,船只从小到大,从近海到远。开始都是沿着岸边航行,依靠一些岸上灯塔、岛礁、沙洲等等地标作为导航标志。
慢慢地熟悉海况后,海图标志越来越清晰,依靠信息准确的海图才能走的更远,不像现在有各种导航可以任意航行。
即使有了gps也是要依靠航海图,走安全可靠的航线,尤其是抛锚休息,就要在海图上寻找适宜的锚地,尽量避开海盗活动频繁,或台风经过的区域。
锚链太长占用船体的空间太多,也会减少船体有限的载重量,
大型军舰不断增加吨位,主要用来安装各种武器弹药,如果携带几千上万米的锚链那就麻烦了,不会有人这么干。
锚地一般会选择海底有淤泥便于锚钩挂的地质,在海图上是有明显标识的,船长会寻找适合船体吨位的水深作为锚地。一些影视片中,我们看到船长在海图上比划,测算距离,指挥水手抓紧时间赶到指定的锚地。
当然水手们都希望船长就近找一个锚地,然后就可以生火做饭、开怀畅饮,有的还可以到陆地上休闲放松一下,毕竟海上航行天海相连,枯燥寂寞乏味。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军舰的锚链仓不大,携带的锚链估摸在150米左右,应该没有远海作战任务。
军舰选择锚地更有讲究,首先是要选择安全的区域,预防敌方攻击,最好在有陆基航空兵掩护的地域。其次是要找到一个便于淡水等物资补给,人员可以岸上娱乐休闲的地方。
总之,军舰不会选择远离大陆的深海抛锚,在深海的时候,船锚也没有那个长度触到海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央远海渔业气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央远海渔业气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