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朝的渔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汉朝的渔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流对古代城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人口逐水系而聚集,形成小的聚集点,逐渐发展,长期稳定下来,进而形成城市。人类逐水草而居,这是始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在我国西北内陆表现的淋漓尽致。
楼兰古国原本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但在公元630年突然神秘消失。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楼兰古国就是在这里建立。古城面积近10多万平方米,在西汉时期,楼兰成为丝绸之路的要塞。
楼兰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经历了800多年历史。青藏高原在几千年里有隆升现象,罗布泊的水域由南向北迁移可能加剧了干旱。楼兰古城随着人口增加,人类伐树,拦水建坝,战争,种植等活动对水域系统进行破坏,罗布泊的水入不敷出,逐渐干涸。忽略罗布泊干涸的原因,我们能看到,水系的兴衰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兴亡。
以长江为依托建立了很多城市,例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从古代到现在,这些城市都或因长江水域的变化,承受着各自的兴衰荣辱。长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水利,渔业,水中养殖,航运等机会,也制造了洪涝,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两岸的人们不断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与他的相处之道,兴建了三峡大坝,南水北调等水利设施,解决自己的发电,区域水量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不仅仅停留在生存需求的层面,经济,民生,乃至整个国家层面等。
总而言之,河流对人类的生存,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城市为依托,直接间接的发挥着有利不利的作用
祖国的江河流经因收到地势的影响大致是至西西东,这样一来,不仅在地势落差较大地区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还可以沟通西部地区,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另外也塑造了很多河流地貌,江河湖海风貌,风水宝地城镇化进城,江河流对古代城市来说非常重要:1,江河湖滨城市,水利,人离不开水(饮水),水对生命,以水创利,所以叫水利事业为厅级单位(地球大部分生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2,交通运输(多出一个交通运输途径,水利对经济,军事,民生都有非常有利的作用)3,水力能源,如水磨坊。。水利对经济贸易、科技都起到促进作用4,水务文化经济对城市排水系统(没有河的还会挖出河来)5,灌溉(民以食为天,庄稼必须灌溉啊!摆脱了看天意的困境)5,防御,河流既为防御工事,可阻挡外敌。6,当代社会水文化经济水利管理事业,增强水环境意识,以水生财,以财养水,正见未来水文化促进水利经济健康成长。
上林赋》写了楚王游猎的盛况?
《上林赋》不是写楚王游猎的盛况。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此赋先写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来引出天子上林之事,再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然后写天子猎余庆功,最后写天子悔过反思。全赋规模宏大,辞汇丰富,描绘尽致,渲染淋漓。
司马迁的《河渠书》?
《史记·河渠书》-正文 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河渠书》是其中一个专篇。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水等。它是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此书篇末,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等众多水系和地区,从而归结为一个概念:“甚哉,水之为利害也!”深刻地反映他对水的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识和对水利问题的重视与关切。《河渠书》是以后历代史书撰述河渠水利专篇的典范。《史记·河渠书》另一贡献是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治河修渠等工程技术的专业性质,从而区别于在它以前的先秦古籍中所谓利在水或取水利等泛指水产渔捕之利的一般范畴。《史记·河渠书》的诞生,为水利史学科建立了第一块奠基石。历代相承的“水利”概念,溯源于此。此书历来随《史记》流传。较通行的《史记》有1959年中华书局校点本,曾多次再版发行。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渔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渔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